查看原文
其他

心理疾病污名化:他们只是生病了,他们不是疯了/懒惰/负能量/没自制力/缺陷/不正常

于晓雯 于晓雯
2024-08-23

         写在前面的话        

全文4000字,阅读约10分钟。


他们只是生病了

心理病理学的课,课堂中在观看精神病人的录像的时候,课堂中会发出笑声。(注:非嘲笑。动力学理解这个笑声,可能与回避内心的恐惧有关。)

我在想,如果被观看的是有躯体疾病的人或其他少数群体,下面会有笑声吗。

如果一个人患有生理性的疾病,他们会因为病痛的折磨而获得周围人的关怀,而且他们会想要获得医生的确定评估诊断。

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心理问题,他们很恐惧被医生诊断为精神类疾病,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被看成是“疯子”、“有严重问题的人”,他们自己和亲属可能会为此感到羞耻,会抗拒被诊断,哪怕被诊断后也想要隐瞒事实,好像他们是见不得人的、有缺陷的人、不正常的人。

还有些人会指责他们,会觉得他们“小题大做”,这些症状和痛苦不仅不被理解,反而变成了他们的缺点和问题,这些误解包括但不限于:

抑郁症=懒、不积极乐观、不上进、心态不健康/钻牛角尖

焦虑症=想太多、胆子小

双相情感障碍“躁狂发作”=冲动、乱花钱、脾气差、不好好睡觉

进食障碍=不好好吃饭、没有自制力

成人ADHD=懒惰、拖延

自杀自伤=太脆弱、负能量

精神分裂症=疯子、不正常

他们只是生病了,他们不是疯了、不是懒惰、不是负能量、不是没有自制力。

在情绪性进食的团体里,很多人会讲,他们根本不敢跟身边的人说起他们暴食的经历,连父母也不理解自己,甚至会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。

在医院精神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,很多家长都非常抗拒被医生、心理治疗师诊断为是有明确心理障碍的,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孩子只是情绪不太好,并不是精神障碍。

在心理病区住院的病人,很多人都希望治疗师告诉父母和家人,自己一些表现只是病症的反应,比如自己躺着不想动,只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,不想总被家人要求和指责。

心理疾病最大的痛苦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因为不被理解而无处诉说的孤独,是被排斥、被歧视的难过和羞耻,是需要支持却又无处求助的绝望之境。

失控感和无助感

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是令人绝望的,就好像患了心理上的癌症,会带来巨大的失控感和无助感。

失控感之一,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好起来。

心理疾病的特点之一是,异质性强,也就是每个病人/来访者都有非常不同的症状组合(包括共病),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也高度个体化的,因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好起来,会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。

症状有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,并且症状会反复。

如果你得了感冒,你大概知道前中后期的症状变化,所以前期最难受的时候,你也不会特别焦虑和恐惧。

但想象一下,感冒一直持续和反复会是怎样的情形。你今天好了,过几天又开始鼻塞、咳嗽,反反复复地发病,持续数月,哪怕每次发病到康复的过程已经足够熟悉,但持续和反复的发病,也会极大消磨一个人的希望感。

失控感之二,他们往往会困惑于“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病”。

人们获得控制感的方式之一,是努力去找到事情的原因。比如,亲人意外离世,想要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。比如,恋爱中被分手,非常想要知道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。

实际上,心理疾病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,往往包含了遗传、重要经历、家庭、社会、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而且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统一的研究定论。

比如抑郁症的发病机制,目前全球基础医学的“生物标记物”的研究还在进行中,仍然是缺乏可重复性和特异性的标记物,无法确定发病的主导机制,其他的研究也缺乏一致性的结果。

但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偏见,有心理疾病的都是自己的问题,“都是因为你的心态不够积极”、“太敏感了”、“太脆弱了”、“想太多了”才会得病的,“自律积极阳光的人不会得病”。这些偏见就像一块块尖刀,刺向他们的伤口,让他们更加难以寻求帮助和支持。

症状是化了妆的痛苦
症状是内心的呜咽,是不被看见和理解的痛苦。
症状是不能被表达的感受,是缓解内心冲突的途径。

症状也是一种保护自己而做的最大程度的努力,让一个人历经创伤和痛苦能够活下来。

进食障碍的人会在“暴食”或“暴食-清除”的模式中体验到“控制与失控”,他们的痛苦很多与关系中被控制的痛苦有关。对于有些人来说,控制自己身体是他们唯一能够控制自己的方式。食物象征着母亲和乳汁,他们需要和依赖母亲,又害怕母亲的“乳汁”是有害的。

强迫症的强迫意向,有的人会不停担忧自己会在大街上伤人,检查马路上是否有红色的东西(血),看看自己是不是砍人了。这类症状男性比例较多,他们常常是关系中的“好好先生”,他们的强迫意向好像在诉说他们太过于压抑的愤怒和攻击性。

抑郁症的社交回避,也像是在表达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,他们害怕精神层面的受伤,害怕不被理解,甚至是被误解、被指责。

自伤的人,他们看得见的伤口在皮肤上,看不见的伤口在心里。他们对于身体的疼痛不会太敏感,相反,对于他们来说,心理的疼痛更强烈。疼痛让他们释放情绪,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。

情绪的压抑、精神上无法承受的痛苦也会通过身体的病痛反应出来。很多身体的慢性疼痛,跟创伤和情绪高度相关。很多焦虑症、抑郁症也会呈现很多躯体化症状,比如“心慌”、“头疼”、“胃痛”、“失眠”、“肠易激惹综合征”等等。

有些长辈觉得,他们那个年代,大家吃苦耐劳,根本没有什么抑郁症,年轻的一辈太脆弱了,然而这样的印象其实是受到了心理疾病按照生理疾病诊断的影响。1980年美国精神科医生阿瑟·克莱曼做了一项研究,他对在中国确诊神经衰弱的100名患者,按照DSMⅢ的标准重新诊断,有89%的患者符合重度抑郁的诊断(孟红, 2009)。

研究表明,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患者,只有33%是真正的生理性疾病,有66%是心理疾病引发的身心障碍(Bair MJ, et al, 2004)。这是因为心理疾病的病耻感,很多人会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,他们反复求医,做了检查没有问题,或者检查出来的结果和描述的严重程度是不相符的,往往在辗转治疗很久后没有效果才会来到精神科。

焦虑的家庭
当家庭成员出现了心理疾病,整个家庭都会陷入高度焦虑中,不知道疾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,不知道如何照顾生病的家人。
他们可能会焦虑于,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这样的症状?症状是可以被治愈的吗,会复发吗,多久能够治愈?是否对于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育和哺乳有影响?要不要吃药?
儿童青少年的家长更容易焦虑。有的家长对心理疾病充满了恐惧和羞耻,抗拒就医吃药。有的家长可能会对病人充满内疚,不知道如何照顾和回应易怒的孩子,过去太过严苛和指责、现在想要弥补,但孩子各种反抗和拒绝。
如果是生理遗传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,家属通常会感到强烈的无力感,比如自闭症、学习障碍孩子的家长。国内缺乏特殊教育机构,能够针对性地提供照顾和学习支持,使得孩子的家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治疗和陪伴。

家人的爱与陪伴是非常重要的,但照顾家庭成员往往是一个长期且非常艰难的过程,家属的自我照顾也非常重要。减少社会环境对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,也有助于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。

关于理解症状和康复、如何照顾家人的书籍推荐:
双相情感障碍:
《双相情感障碍: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》

《躁郁症治疗手册》

强迫症:
《强迫症: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》

《当家人患有强迫症》

广泛性焦虑障碍:
《焦虑又怎样》
《好焦虑:如何用焦虑给自己赋能》

《如何才能不焦虑》

抑郁症:

《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父母指南》

《走出抑郁: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》
《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: 临床验证完全有效的非药物治愈抑郁症疗法》

进食障碍:

《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》

《帮助孩子战胜进食障碍》

精神分裂症:

《精神分裂症: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》

《我穿越疯狂的旅程 :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》


It's OK to be different
有些心理疾病是先天的,难以治愈的,比如自闭症。
有些心理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和规律就诊。
这些都会给一个人带来病耻感,觉得自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、学习和工作,担心被歧视和被排斥。
也许心理疾病不代表“不正常”,而是一种正在经历的生活,只是看起来跟别人不一样。

It's OK to be different. 


引用

Bair, M. J., Robinson, R. L., Eckert, G. J., Stang, P. E., Croghan, T. W., & Kroenke, K. (2004). Impact of pain on depression treatment response in primary care. Psychosomatic medicine, 66(1), 17-22.

刘传新, 段明君, 李斌, 谢玲, & 杨彦春. (2012). 综合医院就诊患者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影响因素. 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, 21(7), 616-618.

孟红. (2009). 国人接纳神经衰弱标签而非抑郁症的文化根源. 国际精神病学杂志, (4), 250-253.

■■■


END

推荐阅读:

婴儿观察志愿家庭招募(北京&石家庄)
俄狄浦斯情结:你为什么无法成功
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真相(精神分析/动力学取向)
心理学大师们的个人议题:苦难中开出的花(一)
《扪心问诊》Laura | 个案概念化
《热辣滚烫》:只活一次的人生,爱自己是最好的励志故事
《涉过愤怒的海》: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
《扪心问诊》Laura | 个案概念化
心理咨询师私人书单分享(通用书单 · 精神分析 · DBT · 家庭治疗 · 儿青 · 团体咨询等)
心理咨询师的「至暗时刻」
动力学如何理解:抑郁/焦虑/抛弃恐惧/低自尊/惊恐焦虑/创伤
拖延的无意识动机 | 为什么拖延很少与懒惰有关
当安陵容来做心理咨询 | 个案概念化
当无脸男来做心理咨询 | 个案概念化
当哈尔来做心理咨询 | 个案概念化
个案概念化 | 心理动力学流派
心理咨询中的改变 | 心理动力学(一)
心理咨询中的改变 | 心理动力学(二)
心理咨询中的改变 | 心理动力学(三)
临终病人需要什么 | 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
如何理解抑郁:10个心理动力学的观点
心理自助日记 | 2023做内心更强大的自己
考研经验分享  |  39岁·三跨·在职·宝妈,初试410+分上岸北师大MAP临床与咨询
北师大MAP复试备考经验&入学书单分享
关注我,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,成为更好的自己

心理学考研经验&资料分享  

心理咨询科普&心理自助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于晓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